LI DONG
万物皆收藏也


立冬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起始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立,建始也;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。”立冬时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,收藏入库,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。立冬过后,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,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。
我国古人将立冬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:一候水始冰;二候地始冰;三候雉入大水为蜃。意思是立冬后,水已经能结成冰,土地也开始冻结。“雉”指的是野鸡一类的大鸟,“蜃”为大蛤。立冬后,野鸡之类的大鸟便不见了,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和颜色相似的大蛤。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。
立冬寓意着冬季的正式降临,人体亦随之步入初冬节奏,阳气内敛,潜藏于内。人们需适时调整作息,顺应天时,早睡晚起,确保充足睡眠,助力阳气潜藏与阴精蓄积。同冬眠之兽一样,人体亦需减少剧烈运动,保持心境平和、恬淡寡欲,如此方能神气内敛,促进阳气涵养。此时万物凋零、景象萧瑟,易引人感伤,心生抑郁,加之日照渐短、寒风凛冽、冷空气频至,人体易受外寒侵袭,导致鼻塞、流涕、咳嗽等风寒之症频发。
因此,立冬之际,我们更应注重身心调适,既要防寒保暖,又要养心安神,以健康的姿态迎接冬日的到来。

中医智慧告诉我们,冬季养生重在“藏”,意在潜藏阳气,以备来年春季的生发。有了足够的阳气潜藏,不仅能增强人体抵御初春寒湿之邪的能力,还能减少疾病的发生。民间习俗中,立冬补冬,正是为了温补阳气,顺应这一自然规律。
在饮食上,立冬时节需遵循温而不燥的原则。鸡肉、牛肉、羊肉等温补食材,以及党参、枸杞子、巴戟天、黄精、陈皮、山药、大枣等物,均为不错的选择。同时,防寒保暖是护好阳气的关键。寒为阴邪,最易伤阳,足部、背部、头颈部等易受寒邪侵袭的部位,需特别加强保暖措施。
此外,随着天气转冷,老年人户外活动减少,加之家中年轻人多外出工作、学习,导致老年人易面临长期的独处状态。此时,家人应多陪伴、多与之交谈,以排解冬季寒冷孤独气象带来的不良情绪,共同度过一个温暖而健康的冬天。

睡前沐足祛寒邪
材料:桂枝20克,艾叶30克。
功效:温阳驱寒。
操作方法:取桂枝、艾叶放入锅中,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~40分钟。药汁倒入泡脚盆中,待温时(水温40℃左右为宜)开始泡脚,每次10~15分钟,1周2~3次。
搓热腰骶
部位:腰骶部。
功效:温补肾阳。
操作方法:搓热双手,用手掌从腰部缓慢用力向下搓到尾骨部为1次,操作100~150次,搓至局部皮肤微微发烫为度,每日1次。
来源:养生中国,中国中医